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桓帝功德颂碑 北魏 · 卫操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一
轩辕之苗裔。
言:桓、穆二帝,驰名域外,九译宗焉。
治国御众,威禁大行。
声著华裔,齐光纯灵。
智深谋远,穷幽极明。
治则清断,沉浮得情。
仁如春阳,威若秋零。
强不陵弱,隐恤孤茕。
道教仁行,化而不刑。
国无奸盗,路有颂声。
自西讫东,变化无形。
威武所向,下无交兵。
南壹王室,北服丁零。
招谕六狄,咸来归诚。
超前绝后,致此有成。
奉承晋皇,捍御边疆。
王室多难,天网弛纲。
豪心远济,靡离其殃。
岁剪逆命,奸盗豺狼。
永安元年岁次甲子
奸党犹逆,东西狼跱
敢逼天王,兵甲屡起。
怙众肆暴,虐用将士。
邺洛构隙,弃亲求疏。
乃招异类,屠各匈奴
刘渊奸贼,结党同呼。
敢击并土,杀害无辜。
残破狼籍,城邑丘墟。
交刃千里,长蛇塞涂。
晋道应天,言展良谟。
使持节平北将军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东赢公司马腾,才神绝世,规略超远。
时逢多难,惧损皇祀。
欲引兵驾,猃狁孔炽。
造设权策,济难奇思。
欲招外救,朝臣莫应。
高算独断,决谋盟意。
爰命外国,引军内备。
简贤选士,命兹良使。
参军壶伦、牙门中行嘉、义阳亭侯卫谟、协义亭侯卫鞬等驰奉檄书,至晋阳城」。
又称桓、穆二帝,「心在宸极。
辅相二卫,对扬毗翼。
操展文谋,雄奋武烈
承命会议,咨论奋发。
昔桓文匡佐,功著周室。
显名载籍,列赏备物。
大众回动,熙同灵集。
兴军百万,期不经日。
兄弟齐契,决胜庙算。
鼓噪南征,平夷险难」。
又云二帝列镇,「言若合符。
引接款密,信义不渝。
会盟汾东,铭篆丹书。
永世奉承,慎终如初。
契誓命将,精锐先驱。
南救涅县,东解寿阳
窘迫之邑,幽而复光。
太原西河乐平上党,遽遭寇暴,白骨交横。
羯贼肆虐,六郡凋伤。
群恶相应,图及华堂。
旌旗轻指,羯党破丧。
遣骑十万,前临淇漳。
邺遂振溃,凶逆奔亡。
军据州南,曜锋太行。
翼卫内外,镇静四方。
志在竭力,奉戴天王
忠恕用晖,外动亦攘。
于是曜武,振旅而旋。
长路匪夷,出入经年。
毫毛不犯,百姓称传。
周览载籍,自古及今。
未闻外域,奔救内患。
弃家忧国,以危易安。
惟公远略,临难能权。
应天顺人,恩德素宣。
和戎静朔,危邦复存」。
又云非桓天挺,忠孝自然。
孰能超常,不为异端。
回动大众,感公之言。
功济方州,勋烈光延。
升平之日,纳贡充蕃。
凭瞻銮盖,步趾三川。
有德无禄,大命不延。
年三十有九,以永兴二年六月二十四寝疾薨殂。
背弃华殿,云中名都。
国失惠主,哀感欷歔。
悲痛烦冤,载号载呼。
举国崩绝,攀援靡诉。
远近齐轨,奔赴梓庐。
人百其身,盈塞门涂。
高山其颓,茂林凋枯。
仰诉造化,痛延悲夫」。
又云桓帝「忠于晋室,骏奔长衢。
隆冬凄凄,四出行诛。
蒙犯霜雪,疹入脉肤。
用致薨殒,不永桑榆。
以死勤事,经勋同模。
垂名金石,载美晋书。
平北哀悼,祭以丰厨。
考行论勋,谥曰义烈
功施于人,祀典所说」。
又云桓帝经济,「存亡继绝。
荒服是赖,祚存不辍。
金龟箫鼓,轺盖殊制。
反及二代,莫与同列。
并域嘉叹,北国感荣。
各竭其心,思扬休名。
刊石纪功,图像存形。
靡辍享祀,飨以牺牲。
永垂于后,没有馀灵。
长存不朽,延于亿龄」。
其颂又称:桓帝「金坚玉刚。
应期顺会,王有北方。
行能济国武平四荒。
无思不服,区域大康。
世路纷纠,运遭播扬。
羯胡因衅,敢害并土。
哀痛下民,死亡失所。
率众百万,平夷险阻。
存亡继绝,一州蒙祜。
功烈桓桓,龙文虎武。
朱邑小善,遗爱桐乡
勋攘大患,六郡无(缺)悉之来,由功而存。
刊石勒铭,垂示后昆(《魏书·卫操传》:桓帝崩,立碑于大邗城南,以颂功德云云。时晋光熙元年秋也。皇兴初雍州别驾雁门荣于大邗掘得此碑,文虽非丽,事宜载焉,故录传。)」。
请止四夷入侍疏 唐 · 薛登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一
臣闻戎夏不杂。
自古所诫。
夷狄无信。
易动难安。
故斥居塞外。
不迁中国。
前史所称。
其来久矣。
然而帝德广被。
时有朝谒。
受向化之诚请。
纳梯山之礼贡。
事毕则归其父母之国。
导以指南之车。
此三王之盛典也。
汉魏以后。
遂革其风。
务饰虚名。
徵求侍子。
喻其解辫。
使袭衣冠。
筑室京师
不令归国。
此又中之故事也。
较其利害。
则三王是而汉魏非。
论其得失。
则备边长而徵质短。
殷鉴在乎往代。
岂可不怀经远之虑哉。
郭钦献策于武皇
江统纳谏于晋主。
咸以为夷狄处中夏必为变。
晋武不纳二臣之远策。
慕化之虚名。
纵其习史汉等书。
官之以五部都尉
此皆计之失也。
若前事之不忘。
则后代之龟鉴。
此臣所以极言而不隐者也。
伏惟陛下德洽区外。
仁被左衽。
绥怀式遏之方。
故无遗策。
岂臣庸浅所敢轻议。
然而区区之心。
有所未尽者也。
窃惟突厥吐蕃契丹等。
往因入贡。
并叨殊奖。
执戟丹墀。
策名戎秩。
或曳裾庠序。
高步黉门。
服改毡裘。
语兼中夏
明习汉法。
睹衣冠之仪。
目觌朝章。
知经国之要。
窥成败于国史。
察安危于古今。
识边塞之盈虚。
知山川之险易。
或委以经略之功。
令其展效。
或矜其首邱之志。
放使归蕃。
于国家虽有冠带之名。
在夷狄广其纵横之智。
虽则慕化之美。
苟悦于当时。
而狼子孤恩。
旋生于过后。
及归部落。
鲜不称兵。
边鄙罹灾。
实由于此。
故老子云
国之利器。
不可以示人。
在于齐人。
犹不可以示之。
况于夷狄乎。
谨按楚申公巫臣奔晋。
而使于吴。
使其子狐庸为吴行人。
教吴战阵。
使之叛楚。
吴于是始伐楚。
取巢取驾。
克棘入州来。
子反一岁七奔命。
其所以能谋楚。
良以此也。
又按汉书。
桓帝五部匈奴于汾晋。
其后卒有刘石之难。
向使五部不徙。
则晋祚犹未可量也。
鲜卑不迁幽州
则慕容无中原之僭。
又按汉书陈汤云。
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
何者。
兵刃朴钝。
弓弩不利。
今闻颇得汉工。
然犹三而当一。
由是言之。
利兵尚不可使胡人得法。
况处之中国。
而使之习见哉。
昔汉东平王太史公书。
朝臣以为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之说。
不可以与诸侯。
此则内地诸王尚不可与。
况外国乎。
臣窃计秦并天下。
及刘项之际。
累载用兵。
人户凋散。
以晋惠方之。
八王之丧师。
轻于楚汉之涂地。
匈奴冒顿之全实。
过于五部之微弱。
当曩时冒顿之强盛。
乘中国之虚弊。
高祖馁危平城
冒顿不能入中国者何也。
非兵不足以侵诸夏。
力不足以破汾晋。
其所以解围而纵高祖者。
为不习中土之风。
不安中国之美。
生长碛漠之北。
以穹庐坚于城邑。
以毡罽美于章绂。
既安其所习。
而乐其所生。
是以无窥中国之心者。
为不生汉故也。
岂有心不乐汉。
而欲深入者乎。
刘元海五部离散之馀。
而卒能自振于中国者。
为少居内地。
明习汉法。
元海悦汉。
而汉亦悦之。
一朝背诞。
四人响应。
遂鄙单于之号。
帝王之宝。
贱沙漠而不居。
平阳而鼎峙者。
为居汉故也。
向使元海不内徙。
止当劫边人缯䌽曲蘖。
以归阴山之北。
安能使王弥崔懿反为其用耶。
当今皇风遐覃。
含识革面。
凡在虺性。
莫不怀驯。
使由余效忠。
日磾尽节。
以臣愚虑者。
国家传无穷之祚于后。
脱备预不谨。
边臣失图。
则夷狄称兵。
不在外方。
非所以肥中国。
削四夷。
经营万乘之规。
贻厥孙谋之道也。
臣愚以为愿充侍子者。
一皆禁绝。
必若先在中国者。
亦不可更使归蕃。
则夷人保疆。
边邑无事矣。
乞令秘阁三馆并列奏淳化元年八月 北宋 · 李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一、《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八之四七(第三册第二七七八页)、《隆平集》卷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玉海》卷一六三
王者藏书之府,自汉置未央宫,即有麒麟、天禄阁,命刘向、扬雄典校,谓之中书,即内库书也。
后汉藏之东观,皆在禁中也。
桓帝始置秘书监,掌禁中图书秘记,谓之秘书
魏文帝,分秘书中书,而秘书监掌艺文图籍之事。
后以秘书少府,故王肃表论秘书不应属少府
魏之秘书即汉之东观,因是不属少府
兰台亦藏书,故薛夏卿云:「兰台外台秘书内阁」。
晋、宋已还,皆有兹号。
晋孝武好文,令秘书郎徐广秘阁四部三万馀卷。
宋谢灵运秘书监,补其遗逸。
遭齐兵火,经籍散亡,梁江子一亦请归秘阁观书。
隋炀帝即位,写秘阁之书,分为三品,于观文殿东西廊贮之。
然则兹阁之设,其来尚矣。
唐开元五年,亦于乾元殿东廊写四库书以充内库,命散骑常侍褚无量、秘书监马怀素总其事。
至十三年,乃以集仙殿为集贤殿,因置集贤书院。
虽沿革不常,而秘阁之书,皆置之于内也。
自唐室陵夷之后,经籍文物,流离百年。
国家承平,复兴经籍,三馆之书,购求渐备。
陛下复建秘阁,以藏奇书,总群经之博要,资乙夜之观览。
斯实出于宸心,非因群下之议也。
况睿藻宸翰,盈纶积简,则其奥秘,非复与群司为比。
然自建置之后,寒暑再周,官司未详所处。
乞降明诏,令与三馆并列。
至于高下之次,先后之称,亦乞著为定式。
秘书省既无书籍,元隶京百司,请如旧制。